该书基本情况
题目: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作者:雷夫·艾斯奎斯
出版社:不详
版次:不详
字数:47千字
背景
听到雷夫后才知道有本书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那是一年前市局王老师到我校做讲座时的插曲之一,是雷夫到北京讲学,王老师参加了聆听。当时非常向往:王老师信息多灵通、多畅通,这得益于王老师的博学、与时俱进;王老师能与雷夫面对面交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想雷夫提问的机会;雷夫是一神人,是教育智者。于此,有了走近雷夫的冲动,且把读这本书列入了上学期的工作计划中。
手边总有书在读,每天的午睡、晚上睡觉前都在读书,就是没有把这本书列入马上读的范围,就这样一直过了一年。今年开学典礼上孙校长调查三本书的阅读情况且要把读书心得上传到校园网时,才知道自己没有收到必读书目的通知。会后迅速行动,把书下载到手机上,回家读时发现打不开,经过咨询专业人士杜主任,才晓得如何进行格式转化。
马上阅读,一读则发现这么好的一本书,竟然被我搁置一年之久,后悔不已。正常上班的两天在家里读完了这本书,每每读到眼前手机屏幕上的字慢慢扩散到迷蒙一片时,才不得已停下来休息一下,转动一下酸涩的眼球后继续,每天读书到凌晨。
读书心得与读书记录
儿时起最怕的科目是语文,最怕的作业是作文,作文中最怯写心得、感受。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我后悔没有学好语文,真的是后悔得肠子都青了。为此,我如饥似渴的阅读,想有所弥补,每年的阅读量都在四百万字以上。只是读写还没有结合起来,只是读了。
领导要求写读书心得,我的充其量是读书记录。雷夫学生的读书心得令我神往,多想做雷夫的学生,不为别的,就冲着他指导学生写读书心得。如果我是雷夫的学生,可能我就不怕语文课、不怕写作文、不怯写心得、写感受了,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吧。
要完成作业,就努力去做,等到自己认为是心得、感受时,像点样子时才敢在题目上标注“读书感受”“读书心得”。
读书记录
尹建莉“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她做的序就是我的读书心得吧,句句都是我的心里话。
我最感兴趣的首先是:
“寻找第六阶段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依次来判断自己的教学,我目前的教育处于第四阶段,部分学生处于第五阶段,但我从来都没有进入到第六阶段。在我的认识里,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就没有意识到:只有打破旧的规则,才能有新的规则;打破旧的规则,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坚持下来,这里面就蕴含着创新,还有良好的品质:坚持、毅力。
第六阶段给我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也将向着第六阶段进军。
其次是中美教育设置的不同,雷夫教班内所有设置的课程,他指导孩子阅读、写作,教孩子历史、数学,与孩子们排话剧、做手工等等,这是多么了不起,对照自己,我很幸运在中国教书:我喜欢数学,在教数学;文化底蕴不丰厚、知识根基不完备。如果在美国,我就不可能从事现在的工作了,可能会失业的,因为除了目前的工作,其他还没有我擅长的。
美国的课堂教学也讲秩序
“如果一个班级闹哄哄的,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也没有所谓成绩可言,孩子们的读、写、算数都不会进步。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无法提升,品格无从建立,也无法培养良好公民应具备的道德观。”
了解到中美教育的差异,也看过国外的课堂教学,学生听课时随意的状态,致使我在要求课堂秩序良好时曾怀疑过:这样是否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是否学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是否这样良好的秩序就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芽?在此我找到了答案,适当的秩序是帮助孩子们读、写、算有更大的进步的,是建立品格,培养良好公民道德观的保障。
“我们应该要孩子了解数字的威力,明白数学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趣味无穷。”
这与我们的课标要求是一致的,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是有趣的。只是我们刚刚起步,与雷夫的距离尚远。但只要我们已经出发,在路上,就越来越接近目标。
“对孩子而言,数学课想必是特别吓人的。没有人喜欢被看起来很笨,而数字的精确性可以让人变得谦逊。我常提醒年轻老师说,恐惧感在数学课蔓延的速度,往往比其他科目来得快。上历史课的时候,学生如果答错,老师很容易把不正确的答案变成鼓励性的建议。如果学生被问到对林肯总统有何看法,而学生回答林肯是个伟大的驾驶员时,我可以评论说:“从某个角度来看,林肯确实是个驾驶员,他带领我们的国家安全穿越风暴。”但如果学生说2+2=5,其他同学都会知道他错了。这么看来,数学确实有它吓人的地方。”
如果你的学生回答说2+2=5,你将如何机制应对?
“我就发现数学课其实有更有效的教法。无论我教的是什么技巧,我都以重质不重量的原则,出较少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因为我没把整堂课的时间拿来做基础运算,所以有时间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学,学着喜欢数学。”
这与我的做法不谋而合,原来我也有做得成功的一面。
“现今考试制度已经出现问题了。我们把过多的上课时间花在考试上,导致孩子们对分数越来越冷漠。例如,在2005年4月,我教的五年级学生参加了由加州政府所举办的史丹福九号测验。此测验会将年度总和结果印在成绩纪录上。而学生们一直到10月才知道结果!足足等了6个月!他们从来没有过检讨题目的机会,无法从答对和答错的题目中学到些什么。他们拿到的是对他们而言什么意义都没有的百分点数字。最热衷于测验儿童的人,却创造出这么差劲的学习环境,这可真是讽刺!”
我们的期末考试是否也有这样的嫌疑?孩子们考试后见不到试卷,考试仅仅以分数做代号。能否改进为考后把试卷发给老师,进行讲评,让后发给孩子们,进行纠错。这样就赋予期末考试以应有之义。
“我总是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不会有人问他们第56号教室所重视的议题:“品格”、“诚信”、“道德”与“胸襟”。
在一个课堂中强调“测验分数就代表自己”的年代,身为大人的我们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去让孩子们知道测验分数不过是他们人生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
品质教育是中美共同面临的问题,还有认为做人教育只是品德课的教育目标吧?这种认识是需要扭转的,这就是考试内容以外的,考试可以考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考不出人格品性。老师该如何正视这一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后者与前者并重,甚至要高于后者。
共勉——“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